首页 总网滚动 高层之声 工作要闻 地方频道 三大建设 政法动态 法学园地 媒体之声 政法文化 法治云南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 紧扣主要矛盾变化推进农村社区治理
发布时间:2017-11-28 10:13:00 责任编辑:刘芳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其中提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并提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些论述,深刻指出了社会治理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一、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看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意味着我国的生产力已经不再落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已基本得到保障。而社会主要矛盾集中表现在供给侧结构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凸显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具体体现在城乡发展之间、区域发展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之间,其中农村社区治理尤为滞后。城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党和国家许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基层和谐稳定。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立足于社区这个基本单元,着眼于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凝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二、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成为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体制机制不顺,执行力大打折扣。从体制层面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不健全。比如组织体系不完善,有的组织叠加,有的功能缺失,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还存在软弱涣散的现象,在群众利益关系的管理和调整上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很多部门还习惯于什么事情都往基层摊派,而农村基层社区对下派的许多工作既做不好也做不了,既无人做事更无钱理事。

  (二)能力不足,社区治理面临本领恐慌。从理念、能力层面看,一些地方对社区治理的认识不足,更谈不上创造性地推进社区治理。比如政府角色缺位或者越位,出现“该管的没有管,不该管的强管,管了又管不好”现象;对社区边界认识不统一,对社区内涵、外延认识模糊;对社区治理缺乏统筹谋划,治理谁?谁来治?治理的性质、方式、内容是什么?都是缺少深层次研究,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

  (三)治理主体弱化,社区自治功能萎缩。农村大量的人、财、物往城市单向流动,而流向农村的除了国家的财政投入外,其他流入很少。人作为农村治理的关键主体,人的流动造成治理人才的严重缺失。另外治理对象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造成实际上的农村社区治理“空白”。很多农村社区逐渐成为实际的人才和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在社区治理实践中,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多时候只能在政府的介入下推进,社区的服务功能不强。社区自治处于被动地位,自治功能萎缩。

  三、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社区治理进程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打造坚强战斗堡垒,突出党建引领推进社区治理。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对基层党组织的定论作了全新的概括,定位的明确,职能的理顺,直指基层社区治理短板,为基层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西畴县已形成一种“西畴现象”,就是县域内的部分社区多年未发生刑事案件,分析原因,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这些社区的基层党建功能完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出色。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社区治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基层各套组织有序参与各项工作需要党的领导;二是基层自治需要党组织的统领和党员示范。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突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在广大农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组织力,通过党支部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带动提高农村社区群众组织化程度,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

  (二)自治法治德治并重,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农村社区治理的方向,就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筑牢农村发展基础,把开展社区治理的过程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农村社区治理看似高深,实则都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的,当前农村的问题还很多,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跟老百姓一起商量、解决。比如,想方设法解决好一家一户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就会增强。农村脏乱差问题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但只要持续努力,整个农村面貌就会改观。移风易俗问题,不妨通过《村规民约》,从规范红白喜事这些具体问题入手,抓上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风俗习惯就可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农村社会风气问题,可通过加强乡贤文化建设,引导尊敬、孝敬老人,对好人好事给予表彰,对于失信现象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最终形成乡村抑恶扬善的机制,使想恶者不敢恶、不能恶,逐渐戒掉恶习、养成善习,就会渐渐形成良好的德治氛围。农村社区什么事情要村民大会决定,什么事情需要经过党员大会、支部会议讨论,都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理清楚,这些都做到规范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就会有进步。大量的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要帮助农村社区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引导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直接服务农村社区群众,在物业纠纷、土地承包纠纷、家庭邻里纠纷调解中发挥积极作用,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好,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平安社区建设方面,精细化打造和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就会慢慢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房屋改造、饮水安全、农业生产、子女就学、大病救治等很多问题,都与社区治理密切相关,这些事情都做好了,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就会得到提升,我们的乡村就会越来越美好。

  (三)完善“三社联动”体系,突出顶层设计推进社区治理。我国现在正面临着第三次社会组织调整的过程:第一次调整是在建国以后,基本把私有制变为纯粹的公有制;第二次调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第三次调整可能实现每个人的社区化。越来越强的社会流动性给社区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县乡两级要厘清基层政府与社区群众自治组织权责边界,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明确农村社区承担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基层政府可采取购买方式向基层社区提供服务。要注重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基础作用,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联动”,形成农村基层治理“三共”(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基层党建组织力不强、农村发展基础不牢、社区治理体系不健全,既是基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是制约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问题。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通过不懈努力,就可以实现文山腾飞。(文山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长昆

Copyright 2010-2016 版权所有:中共云南省委政法委员会、云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技术支持:云南力诺科技有限公司